首页
HOME
品牌故事
BRAND
种植体系
SYSTEM
种植专家
EXPERT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献给中国医师节丨用最真实的视角,为你还原医生的真实生活
发布时间:2021/08/21
今天,已经是第四个“中国医师节”了。
还记得2020年那场疫情,就仿佛发生在昨天,一群无畏生死的“逆行者”战斗在工作岗位上,在我们与“死神”之间筑起了一道屏障,他们卸下“伪装”后的脸,却捂热了全国人民的心。
他们没有妆容、造型,没有美颜、滤镜,却让我们看到了惊心动魄的美。他们就是最可爱的医护工作者。
面对疾病这个共同的敌人时,医生凭借医术给患者带去治愈和慰藉,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抉择,既有在应对疑难和重症过程中的判断、选择甚至是冒险,也有面对患者和家属的耐心、诚恳甚至是无奈。
然而容易被我们所忽略的是,在医生中却有这样一个群体:“口腔医生”。
我们眼中口腔医生的工作
工作轻松,没有危险,穿着干净整洁的白大褂朝九晚五
口腔疾病并不重要,不像其他病症需要及时医治
不重视患者,流程式诊疗
疫情期间可以停诊,降低感染概率
但所信者目也,而目犹不可信;所恃者心也,而心犹不足恃。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?或许在今天这个日子,我们应该听听医生的心里话。
真实的口腔医生的工作,充满了许多我们不可知的风险,也充满了压力与劳累,在我们看不到的时间里他们默默付出,因为口腔医生也是一个注重终身学习的职业。
医者之精粗,病者之性命,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。海德堡联合口腔的每一位医生始终践行着“精医、精益、精艺”的医者精神,初心不改。
医生们从学医到从医,从简单的喜爱到把口腔医学作为自己的职业志向,更多的是一份带有使命感的责任。
今年的医师节,让我们从一个个故事讲起……
01
李志峰院长曾在公立医院就职8年。1996年开始学习口腔,1999年开始在内蒙古的公立医院独立接诊。
2007年在处于事业上升期,马上就能评上更高职位的时候,他放弃了传说中的“铁饭碗“,来到北京,开启了他的学习。从业的这21年,他一直稳稳地在种植牙行业深耕。
但对于海德堡联合口腔的第一位病人恽爷爷,李院长一直难以忘怀。
在来海德堡之前,恽爷爷已经把天津所有的口腔医院都跑遍了。得到的结果都不理想。87岁当属高龄种植,又是疑难案例,其他医院要不就是做不了,要不就是方案太激进。
恽爷爷一直没有放弃,抱着最后的希望来到了海德堡,遇见了李志峰院长。在德国专家的数字化会诊下,最后和李志峰院长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。相较于恽爷爷案例的复杂程度,他的爱情故事更让李院长感慨万千。
恽爷爷做种植牙手术的初衷,仅仅是因为老伴对于恽爷爷的嘱托,“我们80快90岁了,万一我要先走了,也怕孩子们照顾不周,我希望你能好好的吃饭,不要受罪。“
两位相濡以沫的老人执手相望。为了坚守对老伴的承诺,恽爷爷排除万难,最终在李院长的帮助下重新获得了有滋有味的生活。
当医生已经很多年了,许多患者的模样在李院长的心里已经渐渐模糊。但他还是常常说一句话:医生有温度,医学才足够温暖。
02
曹申医生今年39岁,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。在天津上学、在天津工作、在天津成家,他的人生轨迹和天津这座城市是绑在一起的。
2004年入职天津市口腔医院,任职15年,获得副主任医师职称;2013年顺利毕业,取得了天津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位;2019年进入天津市海德堡联合口腔。
“一般种植牙的患者年龄都较大,他们喜欢早到,8:30上班,8:00他们就顶门来了,那我不能让患者等着啊,他们约上我的号都挺难的。哎,煎饼果子经常吃不上脆的。”
初见曹申医生,便觉得他身上带着天津人特有的真实和接地气。性格直接,好就是好,不好就是不好,从来不整那些虚头八脑的东西。但口碑这件事,真的做不了假。
从医十几年,有一位患者令曹申医生印象深刻。69的于叔叔是个工程师,多颗牙缺失,牙周状况不好,彻底失去了咀嚼能力。叔叔在和曹主任的沟通中,总是爱问“为什么”,尽管年近古稀,却还一直抱着学习的心态。
所以治疗过程中,曹申医生一直在不厌其烦地解答叔叔的问题,给他解释种植牙的原理和各类型的桥架的区别,笑称自己好像又复习了一遍。最终叔叔放下对种植牙的恐惧,做了半口的种植,重新找回了咀嚼的幸福。
虽然已过而立之年,但曹申医生有时像个固执的小孩,维护着印刻了自己岁月的事物。而谁又能否认,岁月不是润如脂,能滋养我们日渐晦涩的余生呢?
成为口腔医生说是偶然,又有多少必然的过程让它看似云淡风轻。这个世界没有偶然,有的只是沿途的风景与努力。
03
张巍医生毕业于佳木斯大学口腔医学专业,正畸学硕士研究生。毕业后就职于专科三甲医院口腔修复科。后赴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进修学习,主修前牙美学修复、总义齿修复及种植修复。
天下难事,必作于易;天下大事,必作于细。认真细致地做好一件事容易,如此保持17年却难。
张巍医生的手机里,已经添加过她自己也记不清人数的患者好友。“always online”:除了睡觉时间,几乎随叫随到,她不放心每一位患者的小小问题,从不敢假手于人。
问到能给自己打多少分的时候,张巍医生却不好意思地笑了。作为从业17年的“老”医生,她也只是谦虚地给自己打了80分。
她说口腔这个行业,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行业。而正畸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,在材料设备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,如果不学习就肯定会被淘汰。
同时作为隐适美Invisalign Go的特邀讲师,通过教学实践与反馈,可以与其他医生共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。
但作为母亲,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,她似乎总是在上班、进修、培训,最简单的接送女儿放学都无法满足。即便如此,如果重新有一次选择机会的话,张巍医生还是毅然决然地说了“我没有后悔过成为一名正畸医生”。
因为牙齿问题自卑无法实现艺术梦想的小女孩、咬合有问题而导致无法进食的老人……这一个个美好的生命,遇见了同样美好的张巍医生,所有的相遇都恰逢其时。
“在临床当中,我经常会把患者当成我的家人,设身处地地思考如何给出最佳的方案。”作为口腔医生,她始终保持一颗好学的心,“有人在前面做榜样,你就坚持照着路走”,行医之路,漫长但不孤单。
04
“作为儿牙医生,我的身份是多重的。”田甜医生人如其名,甜蜜软糯,长着一张娃娃脸,仿佛天生就是要成为儿牙医生的人。
为了消除小朋友们的恐惧,田甜医生几乎为诊室内所有的医疗器械起了可爱的名称,三用气枪是大象鼻子,棉球是牙齿的枕头,吸唾器是牙齿吸尘器……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名称背后,是田甜医生数不清的脑细胞消耗。
除了“起名专家”,田甜医生还是“幼儿心理辅导专家”,无论是哭闹、害怕、有抵触情绪的小朋友们来到她的诊室后,她总有办法让他们乖乖坐上牙椅。
但这些并不是田甜医生的天赋异禀,而是七年里日复一日地探索学习。除了精进口腔专业知识,还需要“多学科”发展,幼儿心理、动画片研究、做游戏……既是专业的儿牙医生,又是一个孩子王。
回想起众多小患者中,有一位三岁的小朋友令她印象深刻,第一次去到诊室的时候,竟然害怕的哭晕了过去。
因为爱哭闹、不配合,辗转许多医院,几乎所有儿牙医生都建议全麻治疗,但因为孩子年纪较小,他的妈妈对于这个方案一直持反对态度,直到遇见了田甜医生。
面对哭闹不止的小朋友,她一眼看出孩子心里其实知道自己不该哭闹,但始终克服不了恐惧。所以她并没有选择直接诊疗,而是和孩子做起了游戏……而之后的每一次诊疗,她都会主动拉住田甜医生的手了。
与小朋友“共情”,是田甜医生对于儿牙医生职位的定义。“看着孩子们冲我笑,我就想,无论三十岁,四十岁,还是五十岁……我愿意永远做他们的田甜姐姐。”
05
辛宇医生是土生土长天津人,和所有“恋家”,“恋这片土地”的天津人一样,他的学习,工作,生活,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没离开过天津。
1999年考入天津医科大学口腔临床医学专业;2004年毕业即去了天津市口腔医院工作,成为了一名口腔综合科医生;2021年8月选择到更为专业、实力强劲、平台更大的天津市海德堡联合口腔医院工作。
还是一个忙碌的工作日,辛宇医生接到了母亲的电话。原来父亲和母亲的牙齿相继出现问题,疼痛难忍无法入睡。老一辈的父母总是害怕麻烦子女,听到母亲痛苦的声音,辛宇医生心中难免沉重。
简单了解情况后,他告诉父母必须尽快来到医院治疗,由于疏于牙齿管理,两位老人都出现了龋齿问题,后续进行了拔牙、种牙等项目,将近两个月的诊疗周期,父亲母亲才逐渐康复。
在他自责于身为口腔医生却没有发现父母牙齿问题的时候,收到了来自父母感谢的微信,辛宇医生笑得像个孩子:“我好像回到小时候考试得了双百,蹦蹦跳跳地回到家里,父母摸着我的头表扬我一样。”
那一刻,他豁然开朗,所有的自责烟消云散。作为医生的自豪,作为儿子的孝道,双重身份的和解让他感到身为医生的使命感。
洛阳城里见秋风,欲作家书意万重。复恐匆匆说不尽,行人临发又开封。
虽然工作的繁忙让辛宇医生和父母仿佛身处异地,但他总希望,为家人和患者多做一点,再多做一点。真诚又真实的辛宇医生,踏出的步伐永远都是脚踏实地的。行医之路,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
于疾病面前,医学也从来都不是伟大的,医生或许更是渺小的。但医学是严谨精密的,充满了缜密的逻辑思维。医学知识又是如此的复杂,浩若沧海。
如果说医生是救死扶伤的职业,那么口腔医生就是把好百病“入口”最重要的一关,在口腔方寸之地,行大医精诚之道。
海德堡联合口腔的每一位医生,永远秉承着“见彼苦恼,若己有之,一心赴救,无作功夫行迹之心”的信念,守护每一位患者的健康笑容。
值此节日来临之际,海德堡联合口腔郑重地向每一位医生致敬,祝所有医生节日快乐!